


「祬祈」不是「地祇(基)主」
支那古書「詩經,商頌長發」(先嬴秦,著者不詳):帝命不違、至于湯齊。湯降不遲、聖敬日躋。昭假(招「遐暇迦架駕」)遲遲、上帝是祗(祬)、帝命式于九圍。
支那古書「呂氏春秋,異寶」(前嬴秦,呂不韋):荊人畏鬼,而越人信機(禨祇)。
支那古書「春秋繁露,深察名號」(前中劉漢,董仲舒):祭之散名,春曰祠,夏曰祗(祬),秋曰嘗,冬曰蒸。
支那古書「漢書,郊祀志下」(後早劉漢,班固):歌大呂舞雲門以俟天神,歌太蔟舞咸池以俟地祇,其牲用犢,其席槁峵,其器陶匏,皆因天地之性,貴誠上質,不敢修其文也。……日冬至祠泰一,夏至祠地祇(祗),皆并祠五帝(地),而共一牲,上親郊拜。
依據古蘭經第22章的記載:
22 : 34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供獻的儀式,以便他們可以在禕所賜予他們的牲畜上記念,安拉之名。你們的神明是督一的神明,故你們應當只歸順禕。你應當以喜訊傳示謙恭者。
22 : 37牠們的肉和血,都不能達到安拉,但你們的虔誠,能達到禕。禕為你們這樣制服牠們,以便你們為安拉對你們的引導而尊崇禕。你應當向行善者報喜。
「祬」原本是一種「祭地」的儀式,在金文是「

「祬」,臻語音「Due」,這和「垤」同音,「祬」和「垤」是相關連的同音字,也就是相關「玄冥」的「冥」,也就是相關「坤」也就是「土垤神」。要注意的是:「坤」不是「土地公」,土地公是精靈種類的「鬼祇」。
「耊」其實是一種「祬祈」也就是「垤祭」(臻語音「Due Jeh」)也就是「祭地」儀式,這不是「祭祇」儀式。所以,才會有「上帝是祗(垤)」,「皆并祠五帝」。所謂「五帝」其實就是「青赤黃白黑」五色「地」。後來「祬祭」錯混變成「地祇」,也就是祭拜「地祇主」(或寫作「地基主」),這是「歪搞歧逪」(亂七八糟)!
「祇」,台語音「Gii」,這是和「機禨奇枝跂」同音,這其實就是「山川鬼神」的「跂跿」(歧途)。「跂」,台語音「Gii」,這是和「枝」同音,這是有往外分出的意思。中語音同「其」。「跿」,台語音「Doo」,這是和「徒」同音,這是有跟遀在後的意思。中語音同「圖」。
你們福爾摩沙「以色列民」,如果要「祬祭(地祭)」,這就如同是「神祭」,這是沒有關係的。但是你們要清楚分辨:「祬」和「山川鬼祇」是不一樣的。免得你們的「意向」敬拜到不該崇拜的「鬼物」。
什麼「點香」和「燒冥紙」祭拜「地基主」?這根本就是在「亂祭」!原本的「祬祭」,根本就沒有「點香」和「燒冥紙」的儀式。尤其是燒冥紙,「上祬(帝)」還需要用到什麼「冥錢」嗎?這不是褻瀆的笑話嗎?
要注意的是:神根本就不需要什麼「香火」和「血肉」,而是試驗你們的「虔誠」。這不是「敬鬼神而遠之」的應酬,真正會虔誠謙恭感恩的人,會清楚知道這種差別。而不是有種種「撒但想法」:既然神是別無所求,那為何還要祭祀?甚至還會要亞伯拉罕獻「佒」(台語音「Gian」,兒子)作為香火「犧牲」? (繼續閱讀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