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E大調-臻譩英臻字選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

「帝」是「主王一體」:「主」是立法,「王」是行政

$
0
0
甲骨「商」B甲骨「双辛商」字样金文「王」金文「王」字样

支那古書「國語,鄭語」(先嬴秦,著者不詳):當成周者,南有荊、蠻、申、呂、應、鄧、陳、蔡、隨、唐;北有衛、燕、狄、鮮虞、潞、洛、泉、徐、蒲;西有虞、虢、晉、隗、霍、楊、魏、芮;東有齊、魯、曹、宋、滕、薛、鄒、莒;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,則皆蠻、荊、戎、狄之人也。非親則頑,不可入也
支那古書「史記,楚世家」(前劉漢,司馬遷):吳回生陸終。陸終生子六人,坼剖而產焉。其長一曰昆吾;二曰參胡;三曰彭祖;四曰會人;五曰曹姓;六曰季連,羋姓,楚其后也。

從支那古書國語的鄭語的相關記載可知,在姬周剛取代娀殷「統一」兲下,當時在姬周的周圍幾乎全是「非親則頑」的「蠻荊戎狄之人」。也就是說,這些「兲下王土」,原本都不是屬於姬周的封地,而是屬於其他「姓氏」部族的領地。「姬」是周的姓,「娀」是殷的姓,後來是姬姓族聯合「姜」姓族「推翻」娀殷部族。

「旨」和「殳」和「事」
金文殷金文「殷」字甲骨殳甲骨「殳」字楚文「事」楚文「事」字金文「旨」金文「旨」字

從「殷」這個臻字,左身右「殳」,就可以知道:所謂的「殳」其實就是右手持「旨」。也就是說,娀殷部族其實就是「嫡(帝)王」姓族,其他各姓族都是相等的「國民」。後來,這些各姓族的「國地」,變成姬周的「封地」,但是原本各姓族的「國民」還是留在原來的「氏族」領地,只是統治的王公貴族的「姓」更換。

「殳」字,其實就是後來的「事」字,這從甲骨文「殳」字和楚文的「事」字就可以看出來。在台灣語的「事」的發音就是「Su」,正好就是中語的「殳」同音。「殳」的原意就是「傳達旨命」,也就是類似現在的「政務官」(Administrative Officer)。「殳」和「攴」和「事」其實是同「綜」的形样字,後來和另一個同綜的「丈」和「父」和「ㄆ」(比如,政教的右「ㄆ」)字形錯混。「丈」和「父」和「ㄆ」的原意就是「執行事務」,也就是類似現在的「事務官」(Affairs Officer)。

原本,一個是在「上」持「旨」行事,一個是在「下」持「丈」作事。後來,「政務官」變成為「殳(事)務官」,「殳務官」變成為「政務官」,剛好是錯混為身份職務是「上下顛倒」,但是在台灣語還是保留區辨的「音」。 (繼續閱讀...)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