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耳聏聶
外「耳」中「聏」內「聶」
台語的「Ear(耳)」有三種不同發音:一種是「Hii」,一種是「Hinn」,一種是「Nii」。同樣的,既然有不同的臻音,那一定有不同的臻字:
「耳」,台語音「Hii」,Outer ear(外耳)的意思。
「耳ah」就是「Pinna(耳爿)」的意思。
「聏」,台語音「Hinn」,Middle ear(中耳)的意思。
「聶」,台語音「Nii」,Inner ear(內耳)的意思,「聶」也可以是Deep Ears(深耳)的意思。這是比較抽样的「複數」耳的形样。
「耳聶」就是相對「目瞐」(台語音「Bak Mo」)的差別:比較抽样的「複數」形样是「聶瞐」,比較實際的「單一」型樣是「耳目」。*
要注意的是:只要「耳」到「聏」到「聶」的臻語音的「發音」正確,這就會昰外「Hii」到中「Hinn」到內「Nii」的「音位」。不妨,實際作發音練習,這可以體會出來臻語「音位」的差別。
「栭」和「栮」和「洏」和「洱」




「而」,台語音「Zi」,這個字的原意其實是:往上「Evaporat」(烝發)的意思。所以才會有「上雨下而」的「需」(台語音「Su」),這就是:水烝汽「而」上,再集聚有「雨」。

「而」的意样就是:「型」轉換成「形」。簡單表示就是:「型而形」。
不僅是有關於「水而汽」的形样,只要是「金木水火土」的型轉換成形,這些都是有「而」的意样。比如:「木」蒸發「而」上,再聚集就是「栭栮」,也就是「木耳」。這不是很寫意嗎?艱愢怏?這確實比較難理解:「木」怎麼也會「蒸」發?但是,只要能理解,這就會「臻」有趣味:「木」蒸發轉形就是「Fungus(真菌)」。
台語的「木耳」有兩種發音:一種是「Zi」,也就昰「栭」;一種是「Ni」,也就昰「栮」。這就是分別表示「白木耳」和「黑木耳」:白木耳就是「栭」,黑木耳就是「栮」。艱愢怏?比較「白形样」的木耳就是「栭」,比較「黑型樣」木耳的就是「栮」。「栭」,中語音同「而」。「栮」,中語音同「耳」。
同样的,「洏」和「洱」也是佯仿(相仿)意样的差別:比較「淺形样」的池就是「洏」,比較「深型樣」的湖就是「洱」。要注意的是:「洏」和「洱」都是冰融化所形成的池湖。艱愢怏?這要從「冰而水」的意样作思考。 (繼續閱讀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