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寸](http://i299.photobucket.com/albums/mm288/wasi142/True%20type/300px-E5AFB8-bigsealsvg.png)
支那古書「大戴禮記,主言」(劉漢,戴德):「布指知寸,布手知尺,舒肘知尋,十尋而索;百步而堵,三百步而里,千步而井,三井而句烈,三句烈而距;五十里而封,百里而有都邑。」
支那古書「說文解字,卷四寸部」(劉漢,許慎):「人手卻一寸,動脈謂之寸口。」
支那古書「說文解字,卷八尺部」:「尺,十寸也,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。十寸為尺,所以指斥規榘事也。」
支那古書「小爾雅,廣度」(著作時代不詳):「跬,一舉足也。倍跬,謂之歩。」
支那古書「方言一二」(劉漢,楊雄):「半步為跬。」
支那古書「說文解字,卷三疋部」:「疋,足也。」
支那古書「孫子算經」(著作時代不詳):「度之所起,起於忽。欲知其忽,蠶所生,吐絲為忽。十忽為一秒,十秒為一毫,十毫為一釐,十釐為一分,十分為一寸,十寸為一尺,十尺為一丈,十丈為一引;五十尺為一端;四十尺為一疋;六尺為一步。二百四十步為一畝。三百步為一里。」
以上是支那古書所記載有關「寸」和「尺」和「足」和「疋」和「歨(步)」字的說明。這些字與度量衡的長度單位有關。
古支那的「寸」和「尺」隨著時地而有不同的長度。究竟原本的「寸」和「尺」應該有多長?眾說紛紜。比較可以確定的是「一尺等於十寸」,而「一寸」約等於手腕動脈搏也就是漢醫「把脈」的位置到手掌間的距離,這距離稱為「寸口」,就如同象形字「寸」所表意的指事。很有趣的,這正好約等於一個拇指的寬度,而這也正好等於一英寸(inch),而inch的詞源原本就是thumb(拇指)。
那「尺」的長度應該是多少?先不要理會一些不同時地眾說紛紜的「觀念」長度。 (繼續閱讀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