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完全文字的源流
支那文字的源流,如果按照現在通行的語文「歷史」版本的詮釋,比較有根據的考據說法是:由殷商的「甲骨」文字開始,之後是「鐘鼎」文字(又稱為「金文」),後來就是「大篆」和「小篆」文字。「金文」也算是「大篆」字體的一種,說文解字所編入的文字是「小篆」。
基本上不論是怎麼區分,這些字體都是因為所用來刻寫或書寫的「文具」材質而有不同。這是很明顯可知的事情,隨便用竹簡木片絲帛樹葉獸皮就可以刻寫或書寫,有誰會為了「寫字」非得特地去收集龜甲和獸骨?或者是更麻煩煅燒鐘鼎?再怎麼研究考據甲骨鐘鼎的字體,這不過是一小部分專用來占卜或歌功頌德的文字,就好像牌匾的文字一樣。即使想要研究考據文字,反而是考據用竹簡絲帛篆寫的「楚文」才是正途!就連「篆」字都是「竹」字頭,這不是很清楚的事嗎?什麼甲骨學權威?占卜刻字的鑑賞權威嗎?廢品!
還真以為甲骨文是支那文字的起源?現在留存約有15萬片,收集不到5000個單字,能解讀出來只有約三分之一,而且都還僅是有關於占卜的文字。鐘鼎文收集約有3000字,能解讀約有1800字,但是後來所收集的「漢字」,單以清帝國的康熙字典為例就有4萬7035字,其他多出的4萬餘字從何而來?即使能把全部的甲骨文字和鐘鼎文字都解讀出來,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生動的歷史「小故事」,但是對現代的文字使用只有一點點的「訓詁」文字原意的作用!更何況大多還是在亂猜謬解!那不如用同樣的造字邏輯重新造字,這樣還可以有真實的「意義」。
縱使是至少有4萬多字,但是選用差不多5000字,就足以應付所有的日常語文,只要將這些常用字一一正確「定義」原意,那將會比世界上的任何語文「工具」都方便使用。就以太陽系的行星來說,只要會「金木水火土」這五個字再加上個「星」字,這樣就可以標識五個鄰近地球的行星。「金星」「木星」「水星」「火星」「土星」這五個「詞」,其實也算是新造出來的「字」,样符和形符各自分開後又可以「排列組合」用在其他的「場合」。你們有幾個人可以用英語輕易又正確的背出同樣的五個行星?更何況這五個英文單字還不能用在其他場合!
說是「漢字」還不如稱為是「楚字」,稱為「中國文字」還不如稱為是「支那文字」。自稱為文字的「所有人」,卻連文字的原意都會亂說謬解胡考瞎據,這不是笑話嗎?支那「漢人」的貼標籤改名「據為己有」的本事還真是無與倫比,如果清帝國的滿人也如此厚顏無恥,那應該也可以改稱為「清字」!現在起就是稱為「完全文字(Complete character)」,也就是「臻」字! (繼續閱讀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