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甲骨奉](http://i299.photobucket.com/albums/mm288/wasi142/True%20type/6.jpg)
![金文「奉」](http://i299.photobucket.com/albums/mm288/wasi142/True%20type/5949.gif)
![楚文「奉」](http://i299.photobucket.com/albums/mm288/wasi142/True%20type/5949-1.gif)
「廾」和「奉」和「承」和「素」
支那古書「說文解字,卷四」:「奉,承也。从手从廾。」
支那古書「說文解字,卷十三手部」:「承,奉也。受也。」
「秦」和「奉」和「舂」都有相同的字頭。甲骨文所記載的都是和祭祀占卜有關,從甲骨文样形「奉」字可以知道,這是「雙手」在「奉獻」一種「祭物」的意思。原先的甲骨「奉」字是以不同样符字記載不同的祭物,如果是奉獻「絲」就是「糸」字形,如果是「魚」就是「魚」字形,等等類推。後來的金文和楚文將不同「祭物」都簡化書寫成「丰」字形,就逐漸變成是上丰下廾的「
![金文「奉」](http://i299.photobucket.com/albums/mm288/wasi142/True%20type/5949.gif)
原先的「奉」字並沒有後來的小篆字體錯混多出來的下「手」样符字,並不是像「舂」有下「臼」字,「臼」是另外多加的样符「顏色」!「舂」的本意並不是單純只是「持杵擣粟也」,就如同支那古書「國語楚語」的記載:「天子禘郊之事,必自射其牲,王后必自舂其粢。」發現其中藏有「真相」嗎?「舂」是屬於一種「祭祀」的禮儀,並且「楚王」也是「天子」,天子的「王后」在禘祭的時候要「自舂其粢」!也就是說,在前秦時期的支那,所謂的「天子」不獨有周王一人,並不是如同儒家亂編史書的從黃帝以降一脈相傳!即使是外支那的游牧民族的頭領也是自稱為天子,只是語言發音不同。
在台語的天子是寫作「兲子」,不過「兲」看起來像上王下八,原本應該是上王下人。「天」字,在台灣語的用法除了唸作「Tinn」,還可唸作與中語發音相同的「Tien」,也就是「兲」。
「天(Tinn)」,用作為意指物質方面的自然天或氣候。比如:「天空」,「天頂」,「天氣」,「落雽天」,「變天(Tinn)」。
「天(Tinn)」,也可用作為意指「God」。比如:「天公」,「上天」。
「兲(Tien)」,用作為意指比較屬於世俗方面的人事。比如:「兲子」「兲下」「摩兲大樓」「兲才」「先兲」「變兲(Tien)」。 (繼續閱讀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