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E大調-臻譩英臻字選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

「臻字」的度量「稱」的標準「單位」(上)

$
0
0
大篆「單田」大篆「田單位」字样

支那古書「孫子兵法,軍形」(春秋姜媯齊,孫武):「善用兵者,修道而保法,故能為勝敗之政。兵法:一曰度,二曰量,三曰數,四曰稱,五曰勝;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數,數生稱,稱生勝。故勝兵若以鎰稱銖,敗兵若以銖稱鎰。勝者之戰,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,形也。」
支那古書「詩經,伐檀」(西姬周,著者不詳):「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。」

父孺子孫和「姓氏名字」
「孫」和「子」和「父」的原意,在古支那母系社會都是一種職銜地位。「孫」「子」的意思,就是出自第三代繼承人的「孫」氏族的「子」。

支那春秋的齊國的立國先祖是「呂尚」,也就是「姜太公」。姜太公的姓是「姜」,氏是「呂」,名是「尚」,字是「子牙」。姜子牙完整的「姓氏名字」是「姜呂尚子牙」,生前的封銜是「尚父」,死後的諡號是「太公」。姜呂尚的母系是姜姓,「父系」是呂氏,所以原本的齊國又稱為「姜齊」,他原本就有姜呂氏族的「子」職銜。
後來,姜齊的王位繼承被「媯姓田氏」取代,因此又被稱為「田齊」,原本應該是「媯齊」。從支那古齊國的姓氏轉變,就可以知道支那差不多是在田齊國的時候逐漸轉變為「父氏」繼承的社會體制。

「父」是第一代的正式職銜,「子」是封授的第二代繼承人的職銜,「孫」是封授的第三代指定繼承人的職銜。「子」和「孫」在尚未繼承為「父」之前,可以分支成為「氏」。比如說,姓「姜」氏「子」,就是姜姓部族的第二代繼承氏族,姓「姬」氏「孫」,就是姬姓部族的第三代繼承氏族。
「父」是一種正式的最高職銜,所以就不會分氏,而是加在原來的氏或名的後面。另外還有一個「孺」,這是特別提拔封立的第二代繼承人,所以就會有「孺子」和「孫子」之分。「孺子」的職銜繼承權比「孫子」還大,但是比較少見。

「母父孺子孫」不一定會有血緣關係,這在古支那母系社會也不一定知道親生的父系血緣是誰。不要以後來的父系社會體制的邏輯來思考「父母孺子孫」的關係,這原本就不是親屬血緣的關係。原本的「氏」,其實就像母系社會的不同產業「部門(Departments)」。比如說,「陶」氏就是和製作陶瓷的工作有關,「田」氏就是和農耕收成的工作有關。不同的「氏」產業部門都各有「父」的職銜,比如「陶父」「田父」。
「父孺子孫」就像是現在的「董事長」「最高總經理」「總經理」「協理」一樣,除了正式的「董事長」,其他都是有繼承權的職銜。這些職銜的繼承升遷都是要經過「母系董事會」的同意,這是「母系職銜」的繼承,不是「父系血緣」的繼承。所以,「孫子」原本的意思不是指血緣的關係。

田齊國的軍事家「孫子」,從姓氏名字的「苗」源:孫子原本應該是姓「媯」,氏「田」,名「武」,字「長卿」,也就是「媯田武長卿」。「孫武」是出自「田」氏族其中的被指定的第三代繼承氏族,因此應該是「田孫」氏,之後又再加上第二代氏族繼承人的職銜,所以應該是「田孫子」。所以,「孫子」的正式姓氏名字就是「媯田孫武長卿」,他也是有田孫氏族的「子」職銜。 (繼續閱讀...)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8

Trending Articles